巴黎喻為是個美食之都,老實說以前我一點也不認同,因為9年前初來此地人生地不熟,只能照著書本雜誌,或是爬文做功課,按照清單依樣畫葫蘆遵循著觀光指南乖乖去報到
曾經試過幾家赫赫有名的米其林餐廳,吃完後不僅只覺得胃很空虛,連口袋也被搶了
(雖然不是吃不飽,但就是有一種心靈尚未被安撫那種感覺)
隨便找個2~3顆星的餐廳吃飯,少說動輒破百歐元
有時酒興來了就會不小心發生帳單悲劇事件
不過我自己也是繳了好多年的"入餐"學費後才發現:
「原來美食在人間」!
至於米其林的餐廳和民間美食的清單
都在書裡面不藏私地告訴大家了!都嘔心瀝血的寫出集結成冊,能不捧場買本來看看嘛?
是不是~~~是不是~~~
(本篇文的最下方有網路書店的購買連結)
假如你的第1、2來巴黎旅遊覺得吃的很空虛,別太傷心難過,根據我的調查瞭解:
(原因一)大部分的東方人都擁有亞洲胃口
什麼叫做亞洲胃?
就是每隔一兩天沒吃到熱食或米飯就覺得吃不飽的人就可以歸屬亞洲胃
(原因二)因為沒有人可以帶著你體驗真正的巷弄美食
不瞞大家,我也是因為吃過巷弄間的酒館小吃、路間不起眼的小餐之後
才真正明瞭法國人對吃的講究與細膩
對於吃這件事
巴黎人可以很隨性的帶上餐墊拿著嚼勁十足的帕瑪火腿起司三明治就躺在草地上
(當然也僅限於春夏的舒服暖天氣,冬天誰想野餐啊?!)
躺在草地上,嚼著食物,發呆地看著天空和戶外美景就地野餐
這就是巴黎人可以享受生活平凡之處的地方
偶爾外出在餐館用餐時,也可以講究又挑剔地精準品嚐主廚的料理功力
──────────────────────────────────────────────────────────────────
所謂一個懂得吃、懂得生活的民族城市果然有兩把刷子
看懂一切原理之後就知道:
巴黎人吃的好龜毛 懂得生活中的美感,貼切真實性
擁有自己的態度和堅持才形成獨特的味道
──────────────────────────────────────────────────────────────────
某天忙完公事,那晚,我拖著疲憊的身體緩慢在街頭移動,一心只盼望"有食物讓我吃就好"
(各位,別以為我只在臉書分享快樂的一面,工作方面我可是十足的拼命三郎類型)
尤其在歐洲的許多餐廳都是選擇週末假日關門休息
要找到有營業的假日餐廳,還得需要一些好運氣的成分
遠方見到一間招牌燈光微亮的巴黎經典酒館餐廳
(就是那種在街邊餐廳外頭排滿藤條式的桌椅,座椅一致面向馬路欣賞路人和車子)
走進餐廳,終於把學了幾句的法文派上用場
"一個人吃飯,謝謝"
餐廳人員立刻露出陽光般的笑臉(學了法文的好處就是上餐廳可以有不一樣的禮遇)
但殊沒想到下一句就跟我烙日語
完全沒有在管三七二一就獨自開心說日文:「吃晚餐?還是喝東西?」
然後我也沒有在理會他的破日文
我也用我很破的法文點了一杯Rosy紅酒(放鬆嘛~一定要來一杯的)
然後再來個沙拉配菜和半生熟牛肉片的晚餐,並且備註幫我把會助長青春痘的炸薯條換掉
也不要吃了會爆肥的馬鈴薯泥
我只要沙拉,謝謝~~
(歐拉拉....內心奔騰歡慶這幾個星期的法文沒白學)
晚餐上桌之後,服務生通常會在用餐進行途中來關心滿意程度
他看到我是用一般餐刀切牛肉,就自動幫我換成切牛排的專用刀
從這小細節再次印證了法式的美食主義,不輕易妥協享用美食的淺規則
即便是一刀一叉也是講究細節,或許這才是我們真正所缺乏
在亞洲式的教育環境中
"隨便“常常被解釋成為「中庸之道」
但對於生活處處講究的法式主義
嗯~ㄜ///// no no no
在他們的世界裡,餐飲的各式各樣細節可分得清清楚楚,完全不馬虎
(但他們在工作的處理態度倒是超級馬虎的....)
對於我來說,學習最有幫助的地方就是要仔細觀察別人的長處
把好的優點學下來,這樣才會有進步的空間
尤其在旅行的途中,最有趣的地方就:感受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因為不同,所以可以學習
融合原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創造出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型態
在台北的家,偶爾邀請朋友們來家裡作客
進屋子的時候,看到餐桌上為他們準備的食物,總是露出一臉滿足的表情
因為他們都說:好有一種在歐美旅行途中吃到的味道,但又很有家的味道
我想,這就是一種屬於對旅行致上最高敬意的表現了
關於我的巴黎公寓生活記錄與居家布料旅程
我的新書 〈我在巴黎租個家〉 博客來排行榜熱銷Top100
博客來► http://博客來 book.com
三采► http://三采網路書店 suncolor.com
誠品► http://誠品網路書店